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塞拉蒙.非营利组织及其存在的原因[M]//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1.
[2]莱斯特·M.萨拉蒙. 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 贾西津,魏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82.
[3]盖拉特.非营利组织管理[M]. 张誉腾,邓国胜,桂雅文,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3.
[4]刘建银,陈翁翔.非营利组织营利活动及其收入的税法规制——制度比较分析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1(1):43-46.
[5]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课题组. 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研究[J]. 税务研究,2004(12):2-10.
[6]陈少英.税法基本理论专题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03.
[7]于淼.税务和解适用的正当性及制度建构[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3):1-13.
[8]史尚宽.民法总论[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43.
[9]李政辉.论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法律正当性——以美国学说为借鉴对象[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2):104-112.
[10]华国庆.我国《税收征管法》应当遵循的理念及其定位[J].税务研究,2009(3):68-71.
[11]柯格钟.非营利组织课税制度之德国法研究[J]. 成大法学,2009(12):103-151.
[12]刘厚兵,朱丽云.解读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及免税范围[J].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0(2):16-17.
[13]周旭亮.非营利组织“第三次分配”的财税激励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14]辛昕,黎江虹.非营利组织营利性行为的税法规制[J]. 天津法学,2018(1):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