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孙全胜.罗尔斯对正义稳定性的论证[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2):9-18.
[2]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上[M].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陈光中,丹尼尔·普瑞方廷.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91-196.
[4]洪浩,王莉.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六百一十七条[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30(2):93-99.
[5]米尔伊安·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M].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24-30.
[6]袁其国.《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试行)》解读[J].人民检察,2016(5):24-28.
[7]龙宗智.证据法的理念、制度与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8.
[8]甄贞.检察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516-540.
[9]狄骥,郑戈.法律与国家[M].冷静,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48-67.
[10]张云鹏.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完善路径[J].法学,2015(1):151-159.
[11]林喜芬.分段审查抑或归口审查: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改革逻辑[J].法学研究,2015,37(5):157-176.
[12]马跃.美国刑事司法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4:177-191.
[13]陈瑞华.刑事证据法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73-291.
[14]张万杰.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2):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