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志彪.重化工业调整: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J].南京社会科学,2017(2):1-6.
[2] 刘德海.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与价值取向[J].江苏社会科学,2017(3):1-7.
[3] 吴勤堂.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管理世界,2004(2):133-134.
[4] 陈建军, 胡晨光.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 2008(6): 68-83.
[5] 吴福象,刘志彪.城市化群落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来自长三角16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8,43(11):126-136.
[6] 周桂荣,任子英.区域产业功能定位重构及协同发展机制创新——以京津冀为例[J].区域经济评论,2017(1):75-80.
[7] 张颢瀚. 论长三角港口群、区域与交通发展的一体互动[J]. 南京社会科学, 2009(1):12-16.
[8] 沈玉芳,刘曙华.长三角地区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5):778-783.
[9] 刘松先.港口群、产业群与城市群共生系统演化与培育[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4,22(2):18-23.
[10] 朱俊伟, 姜国刚, 阮婉妮, 等. 技术创新背景下江苏石化产业绿色竞争力评价[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8(3):59-68.
[11] 任保全.技术创新、市场需求与石油石化产业生产率动态演变———基于江苏上市公司的Malmquist指数法[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6):89-99.
[12] 丁国蕾, 刘云啸, 王晓光. 长江三角洲主要港口间的协同发展机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3):64-71.
[13] 祝勇, 钟昌宝.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的江苏沿江港口发展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16, 30(6):14-18.
[14] 罗守贵.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2(4):17-21.
[15] 方维慰.江苏产业空间优化的实践模式与动力机制[J].江苏社会科学,2017(5):256-262.
[16] 王卫星,许钰瑕,朱学义,等.经济新常态下石化企业发展战略再定位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42-51.
[17] 田超,王磊.长江中游城市群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研究——现状、机制与路径[J].世界地理研究,2016,75(3):106-114.
[18] 姜鸿, 邱君, 张艺影.石油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基于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实证分析[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3):38-46.
[19] 曾祥炎,刘佳媛.产业集群升级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文献述评[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4):55-63.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周犀行.中心城市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分析[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6):63.[doi:10.3969/j.issn.2095-042X.2016.06.010]
Zhou Xixing.Effects of Central Cities on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J].Journal of Chang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6,17(05):63.[doi:10.3969/j.issn.2095-042X.2016.0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