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N].民主与法制时报,2022-09-02(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8.
[3]郑保卫,姜秀珍.后危机时代世界媒体格局变化与中国新闻传播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33(10):32-36.
[4]郝建国.媒体融合的三重逻辑及其走向:以上海报业集团的组建实践为例[J].理论探索,2014(6):92-96.
[5]周宇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困境[J].青年记者,2014(28):56-57.
[6]郑自立.中国媒体深度融合的动力逻辑与推进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6):5-9.
[7]杨运秀.论政府公信力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江汉论坛,2011(5):21-23.
[8]吕耀怀,曹志.政府公信力的内在根基与外部制约[J].伦理学研究,2015(5):82-86.
[9]陶振.政府公信力:属性、结构与本质[J].理论月刊,2013(4):141-145.
[10]王晓芸.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公信力建设[J].求实,2011(S1):187-189.
[11]刘绍芹.危机传播管理中政府公信力“话语权”的建构[J].东岳论丛,2013,34(5):84-87.
[12]杨妍.自媒体时代政府如何应对微博传播中的“塔西佗陷阱”[J].中国行政管理,2012(5):26-29.
[13]桑玉成,马天航.论现代政府的公信力源泉及其价值定位[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16(3):4-12.
[14]任政.当代中国价值观与社会共识的建构[J].探索,2016(2):165-170.
[15]林晖.重构解读框架:网络时代的主流媒体与中国社会共识:当代中国媒介变革透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2):39-44.
[16]苏颖.中国互联网公共讨论中的多元共识:基于政治文明发展进程里的讨论[J].国际新闻界,2012,34(10):23-29.
[17]王锁.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性及路径思考[J].人民论坛,2014(11):27-29.
[18]褚松燕.互联网时代的政府公信力建设[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5):32-36.
[19]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20]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31(11):87-91.
[21]庞金友.网络时代“后真相”政治的动因、逻辑与应对[J].探索,2018(3):77-84.
[22]戴长征.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0-11.
[23]郝玲玲.试论现代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基础与存在前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4.
[24]高成军.宪法共识:价值多元社会的认同共识[J].甘肃社会科学,2018(4):166-172.
[25]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奋斗,2019(6):1-5.
[26]郝建国.媒体融合的三重逻辑及其走向:以上海报业集团的组建实践为例[J].理论探索,2014(6):92-96.
[27]蒋晓丽,贾瑞琪.顺应社会变迁调整三重利益:媒体深度融合的核心要义[J].新闻界,2019(1):44-51.
[28]本刊评论员.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伟大历史功勋[J].求是,2021(16):47-49.
[29]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銛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
[30]慎海雄.多向发展做大做强[N].人民日报,2014-07-18(16).
[31]夏德元.媒体融合时代影响舆论引导效果的主因及对策[J].当代传播,2014(6):29-32.
[32]陈钢,严亚.当代传播体系视野中的舆论场结构演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11):37-40.
[33]张征,陈海峰.简论“两个舆论场”的内涵与价值[J].当代传播,2014(3):12-14.
[34]张文君,程同顺.超越“占领思维”:媒体融合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模式的转型路径[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20(4):12-18.
[35]王向文.政府公信力概念的三个维度:以利益相关者价值网络为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3):76-81.
[36]李松林.体制结构与输出:一个关于我国政府公信力问题的分析架构[J].理论月刊,2014(4):103-106.
[37]朱光磊,周望.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提高政府公信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5(3):120-128.
[38]沈杨.虚拟空间治理的再认知:基于政民关系的分析[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5):21-31.
[39]郑远芹.媒体融合时代提升媒体公信力探析[J].新闻爱好者,2018(9):87-89.
[40]刘建华,斯琴格日乐.网络舆情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政治考量[J].宁夏社会科学,2012(3):4-8.
[41]张权.网络空间治理的困境及其出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6(17):36-38.
[42]吴洁,许向东.网络舆论圈层化:逻辑生成、发展深化与生态治理[J].新闻春秋,2022(4):36-42.
[43]孟育耀.错位分化与合意共生:两个舆论场的互动传播思考[J].传媒,2018(12):94-96.
[44]徐德刚,施翩.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网络舆论生态治理问题探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6):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