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2]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3]李亚舒.共襄盛举:《翻译生态学》序[M]//许建忠.翻译生态学.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序13-14.
[4]冯全功,张慧玉.绿色翻译:内涵与表现[J].山东外语教学,2014(1):97-101.
[5]胡庚申.翻译研究“生态范式”的理论建构[J].中国翻译,2019(4):24-33.
[6]蓝红军.翻译学方法论基本概念:范式与模式[J].外语研究,2015(5):72-77.
[7]罗迪江.翻译研究中的问题域转换:生态翻译学视角[J].中国翻译,2019(4):34-41.
[8]胡庚申,罗迪江,李素文.适应“绿色发展”选择“绿色翻译”:兼谈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应翻译专业设置[J].上海翻译,2020(4):46-51.
[9]张蓬.“生态文化”元理论问题检视[J].江海学刊,2003(2):46-49.
[10]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诠释与建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28.
[11]罗迪江.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中心”的客观意旨:兼论“译者中心”面临的质疑[J].外语学刊,2019(1):92-96.
[12]汤富华.翻译的澄明:重思“诗歌不可译”论[J].中国翻译,2019(4):14-23.
[13]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1-5.
[14]赵汀阳.共在存在论:人际与心际[J].哲学研究,2009(8):22-30.
[15]张康之.为了人的共生共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16]向玉琼.论人的共生共在视角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有感于张康之教授《为了人的共生共在》[J].东南学术,2018(2):47-54.
[17]陈东成.从《周易》的阴阳之道看翻译的生命之旅[J].外语学刊,2017(6):122-126.
[18]徐磊,曹孟勤.论和谐共生本体论建构:理论与实践的合理复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2):125-129.
[19]许钧.当下翻译研究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当代外语研究,2017(3):1-5.
[20]刘满芸.共生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6(3):20-25.
[21]吕俊.开展翻译学的复杂性研究:一个译学研究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革命[J].上海翻译,2013(1):1-6.
[22]唐代兴.生态理性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
[23]罗迪江.译者研究的问题转换与生态定位:生态翻译学视角[J].中国翻译,2020(5):13-19.
[24]刘云虹.试论文学翻译的生成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4):608-618.
[25]刘云虹.翻译定位与翻译成长性:中国文学外译语境下的多元系统论再思考[J].外国语,2018(4):94-100.
[26]冯全功.从实体到关系:翻译研究的“间性”探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2(1):48-52.
[27]蓝红军.从学科自觉到理论建构:中国译学理论研究(1987—2017)[J].中国翻译,2018(1):7-16.
[28]罗迪江.生态翻译学复杂性思想的复杂适应系统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2021(3):98-107.
[29]宗海勇.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同一性与张力论纲[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3):101-107.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罗迪江.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绿色翻译的思维结构与问题域[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01):89.[doi:10.3969/j.issn.2095-042X.2022.01.10]
Luo Dijiang.The Thinking Structure and Question Field of Gree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J].Journal of Chang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22,23(04):89.[doi:10.3969/j.issn.2095-042X.202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