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3.
[2]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孔兆政,蒋龙翔,译.2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12.
[3]肖唤元,郑晶晶.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研究述评与展望[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2(4): 17-25.
[4]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文涓,高戈,等译.2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5]王志伟.现代技术的谱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91.
[6]诺贝特·埃利亚斯.社会约束导致自我约束[M]//诺贝特·埃利亚斯, 斯蒂芬·门内尔, 约翰·古德斯.论文明、权力与知识:诺贝特·埃利亚斯文选.刘佳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51.
[7]弗莱德·R.多迈尔.主体性的黄昏[M].万俊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
[8]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9]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M].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29.
[10]诺贝特·埃利亚斯.投入与超脱[M]//诺贝特·埃利亚斯, 斯蒂芬·门内尔, 约翰·古德斯.论文明、权力与知识:诺贝特·埃利亚斯文选.刘佳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4.
[11]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262.
[12]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55.
[13]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1卷 概论[M].叶齐茂,倪晓晖,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87.
[14]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60.
[15]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6]让-佛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35.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孙全胜.马克思空间政治批判的三重视角[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01):76.[doi:10.3969/j.issn.2095-042X.2022.01.09]
Sun Quansheng.Triple Perspectives of Marx’s Critique of Space Politics[J].Journal of Chang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22,23(06):76.[doi:10.3969/j.issn.2095-042X.202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