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孔祥俊.商标法适用的基本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63.
[2]祝建军.判定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标准及考量因素——“满汉楼”与“湘巴佬”两件商标案之矛盾判定引发的思考[J].知识产权,2010(4):46-51.
[3]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52.
[4]胡继先,杨成国.商标近似中的比对方法及混淆可能性认定[J].人民司法,2010(16):41-45.
[5]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M].冯克利,译.修订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3-16.
[6]约翰·莫纳什,劳伦斯·沃克.法律中的社会科学[M].何美欢,樊志斌,黄博,译.6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
[7]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70.
[8]黄海峰.知识产权的话语与现实——版权、专利与商标史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30.
[9]孙红优,马千里.反思“混淆”[J].科技与法律,2013,103(3):63-68.
[10]姚鹤徽.论商标侵权判定中的消费者注意程度[J].知识产权,2014(4):47-53.
[11]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的经济结构[M].金海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23.
[12]杨延超.知识产权资本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5-47.
[13]蔡崇山.再论商品类似判断标准——兼评新商标法的有关修订[J].电子知识产权,2014(6):83-89.
[14]迈克尔·所罗门,卢泰宏,杨晓燕.消费者行为学[M].杨晓燕,郝佳,胡晓红,等译.10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56-57.
[15]理查德·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M].苏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4.
[16]张朋.商标侵权标准“两立”的矛盾解析[J].知识产权,2013(10):61-64.
[17]王立争.民法推定性规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55.
[18]孔祥俊.论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J].政法论坛,2002,20(5):86-99.
[19]谢晓尧.用数字说话:商标主观认知的科学度量[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10):35-43.
[20]谢晓尧,陈贤凯.商标混淆的科学测度——调查实验方法在司法中的运用[J].中山大学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5):159-171.
[21]周家贵.商标问卷调查在英美法院商标侵权案件中的运用[J].知识产权,2006(6):82-85.
[22]约翰·莫纳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美国法院中的应用[J].魏奎楠,白麟,赵军,等译.清华法律评论,2008,3(1):164-173.
[23]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1.
[24]曾德国.商标的司法鉴定标准及指标体系建设初探[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2013(6):26-29.
[25]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M].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106.
[26]陈晓艳,程春华.商标侵权民事责任承担的举证责任分配及证明要求——以新商标法的规定为考察范围[J].知识产权,2014(10):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