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国平.多策并举促进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22):18-28.
[2]TALLON A. Urban regeneration in the UK[M]. 3rd edition. London:Routledge,2020:187-188.
[3]夏晨翔.城市更新跑出“加速度”[N].中国经营报,2022-06-06(B11).
[4]王贤彬,吴子谦.城市群中心城市驱动外围城市经济增长[J].产业经济评论,2018(3):54-71.
[5]周犀行.中心城市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分析[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63-71.
[6]柳卸林,王宁,吉晓慧,等.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与区域协调发展[J].中国软科学,2022(4):76-86.
[7]黎文勇,杨上广.市场一体化、城市功能专业化与经济发展质量: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9,33(9):7-12.
[8]刘彩霞.城市更新如何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以棚改为例[J].劳动经济研究,2020,8(3):120-144.
[9]丁焕峰,张蕊,周锐波.城市更新是否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基于资源配置的视角[J].中国土地科学,2021,35(9):84-93.
[10]陈之常,马亚东.中国城市更新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基于遗传算法投影寻踪和面板空间分位数模型[J].管理评论,2022,34(8):43-53.
[11]李松林,刘修岩.城市更新的政策效应评估:以深圳市为例[J].世界经济,2022,45(9):179-203.
[12]姜冬冬.城市更新与产业集聚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1):72-77.
[13]王蔚然,梁明俏,苏敏,等.城市更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37(12):112-125.
[14]何春,刘荣增.城市更新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J].经济经纬,2019,36(6):40-46.
[15]DURANTON G,PUGA D.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satio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5,57(2):343-370.
[16]尚永珍,陈耀.城市群内功能分工有助于经济增长吗?基于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经纬,2020,37(1):1-8.
[17]李思濛.新时代产业与中心城市的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9.
[18]秦虹.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新机遇[J].中国勘察设计,2020(8):20-27.
[19]李晓鹏,张国彪,李伟溪,等.产业发展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相关问题探讨[J].规划师,2021,37(14):34-40.
[20]王丽艳,薛颖,王振坡.城市更新、创新街区与城市高质量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1):67-74.
[21]蔡莉,崔启国,史琳.创业环境研究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1):50-56.
[22]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2):28-34.
[23]任荣荣,徐文舸.城市更新是扩内需和促转型的有效抓手 未来每年将产生数万亿级的投资需求[J].中国经贸导刊,2021(12):28-30.
[24]魏燕,龚新蜀.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就业差异:基于我国四大经济区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2(4):19-27.
[25]国家发改委国地所课题组.我国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与十大城市群的功能定位[J].改革,2009(9):5-23.
[26]兰秀娟,张卫国,裴璇.我国中心 - 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及收敛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6):45-65.
[27]侯杰,张梅青.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J].经济学家,2020(6):77-86.
[28]张宗斌,杨凤.产业集聚方向能否带动边缘城市的崛起?基于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元化集聚[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7(3):70-84.
[29]马为彪,吴玉鸣,许丽萍.高铁开通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基于中心 - 外围的分析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22(8):149-165.
[30]孙传旺,罗源,姚昕.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空气污染: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9,54(8):13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