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罗忼烈. 两小山斋论文集[C] . 北京: 中华书局,1982:
133—159.
[2] 刘华民. 宋代杂体词综论[J] . 常熟高专学报,2004 ( 1) :
56—60.
[3] 彭洁明. 宋词中的独特词体与作者的逞才习气[J] . 哈尔滨
学院学报,2011 ( 10) : 59—62.
[4] 刘建发,刘尊明. 试论黄山谷杂体词[J] . 古典文学知识,
2011 ( 1) : 47—54.
[5] 潘万木,向平. 典故的扩张与蔓延[J] .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1 ( 12) : 5—15.
[6] 谭海燕. 宋词在形式上的突破与发展[D] . 乌鲁木齐: 新疆
师范大学,2004.
[7] 华建铭. 两宋特殊词体研究[D] . 扬州: 扬州大学,2005.
[8] 蒋志琳. 论宋词以词为戏[D] . 开封: 河南大学,2008.
[9] 夏小凤. 苏轼杂体词研究[D] .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2.
[10] 沈义芙. 晏欧联章体词例释及考辨[J] . 赣南师范学院学
报,1985 ( 2) : 11—24.
[11] 吴宏一. 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的篇章结构[J] . 中国
文化研究所学报,1998 ( 7) : 47—56.
[12] 李晓婉. 联章词结构及其艺术范式[J] . 宁波大学学报: 人
文科学版,2003 ( 4) : 66—68.
[13] 曹荣. 唐宋联章组词初析[J]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7 ( 4) : 11—14.
[14] 刘华民. 宋词联章现象探讨[J]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5 ( 1) : 34—39.
[15] 郑丽鑫. 论宋代联章词[D] .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2007.
[16] 康瑾娟,张学忠. 两宋咏物联章词的情感内涵和审美特征
[J] .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 5) : 93—97.
[17] 袁九生. 唐宋联章词的叙事性探析[J] . 浙江工业大学学
报: 社会科学版,2012 ( 1) : 115—120.
[18] 文昌荣. 隐括词与杜甫诗[J] . 杜甫研究学刊,2003 ( 2) :
39—43.
[19] 吴承学. 论宋代隐括词[J] . 文学遗产,2000 ( 4) : 74—
83.
[20] 姜晓艳. 谈苏轼的两首隐括词[J]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2 ( 3) : 24—25.
[21] 江有志. 古代的缩写、改写———隐括———试析两篇隐括
[J] . 语文知识,2001 ( 11) : 11—13.
[22] 孙虹. 从隐括修辞看宋词与诗合流的文体演变轨迹[J] . 福
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 6) : 37—40.
[23] 徐胜利. 隐括: 宋词独特的创作方法[J] . 鄂州大学学报,
2005 ( 4) : 46—49.
[24] 朱安义. 浅谈古代的隐括之作[J] . 写作,2009 ( 7 ) :
18—19.
[25] 陈正贤. 宋词隐括体说略[J] . 阅读与写作,2006 ( 7) :
31—33.
[26] 张代会. 隐括与隐括体[J],名作欣赏,2009 ( 9) : 8—9.
[27] 杨晓霭. “以诗为词”亦“隐括”创作词调歌曲[J] . 西
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 ( 1) : 48—52.
[28] 韩伟. 隐括与点化: 宋代诗、乐融合的两种方式[J] . 大连
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 ( 1) : 100—105.
[29] 宋敏. 林正大《风雅遗隐》与南宋词体雅化观念[D] . 杭
州: 浙江大学,2009.
[30] 黎晓莲. 文心三隐———略论隐秀、谐隐、隐括之隐[J] . 长
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 10) : 63—64.
[31] 顾汉松. 隐括[J] . 修辞学习,1994 ( 6) : 17—18.
[32] 孙英娜. 简论清真词的“隐括”唐诗[J] . 长春师范学院
学报,2004 ( 1) : 72—74.
[33] 徐烨. 宋代隐括词研究[D] .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2009.
[34] 曹虹. 什么是集句[J] . 古典文学知识,1986 ( 9) : 23—
24.
[35] 曾枣庄. 中国诗词文的集句体[J] . 古典文学知识,2011
( 5) : 128—132.
[36] 俞樟华,方梅. 论古代集句[J] . 江苏社会科学,2007
( 4) : 183—187.
[37] 吴承学. 集句论[J] . 文学遗产,1993 ( 4) : 10—16.
[38] 汤江浩. 词至熙丰体变新———王安石词考论[J] . 中国韵文
学刊,2001 ( 6) : 51—57.
[39] 程杰在. 王安石词浅论[J] . 抚州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辑
刊,1989 ( 1) : 59—63.
[40] 徐胜利. 集句: 宋词的创作方法之二[J] . 湖北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5 ( 1) : 31—33.
[41] 李定广. 论北宋词与晚唐诗的近亲关系———兼论正确解读宋
词化用唐诗现象的文化涵义[J] . 求索,2006 ( 11) : 170—
172,178.
[42] 华建铭. 奇趣为宗,反常合道———论宋代集句体词[J],江
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 ( 5) : 89—92.
[43] 齐心苑. 简论王安石对词的贡献[J] . 文教资料,2012
( 26) : 10—103.
[44] 林倩帆. 北宋“正人艳词”研究[D] . 南宁: 广西大学,
2012.
[45] 张伯伟.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M] . 北京: 中华书
局,2002: 326—345.
[46] 陈磊. 博淹闳肆兼蓄众家———浅论宋代集句诗词的成就
[J] . 时代文学: 理论学术版,2007 ( 5) : 56—57.
[47] 张明华. 《调笑集句》作者考[J] . 文学遗产,2007 ( 5) :
88.
[48] 吴梅. 词学通论[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
[49] 施蛰存. 词学名词释义[M] . 北京: 中华书局,1988.
[50] 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M] . 上海: 商务印书馆,2003.
[51] 陈洁. 论姜虁词与题序之关系[J] . 中国韵文学刊,1998
( 1) : 59—63.
[52] 赵晓岚. 论宋词小序[J] . 文学遗产,2002 ( 6) : 38—49.
[53] 李冬红. 宋词题序略论[J] . 贵州社会科学,2002 ( 4) :
85—87.
[54] 刘华民. 宋词小序综论[J] . 常熟高专学报,2003 ( 1) :
56—61.
[55] 张海鸥. 论词的叙事性[J] . 中国社会科学,2004 ( 2) :
148—161.
华建铭. 宋代杂体词研究综述 ·91·
[56] 郑园. 东坡词题序研究[J] . 文史哲,2005 ( 5) : 104—
110.
[57] 肖捷飞. 浅谈宋词题序流变[J] . 安徽文学,2006 ( 10) :
16.
[58] 刘华民. 宋词自注现象探讨[J]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
( 1) : 40—44.
[59] 邓乔彬,夏令伟. 论宋词自注[J] .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8 ( 1) : 94—100.
[60] 马丁良. 诗意的接受———苏轼词题序所显示的词体文化价值
取向[J]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 ( 4) : 15—17.
[61] 段红伟. 词调、词题和词序———论词成为独立的韵文体制的
发展过程[J] .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 ( 6) : 26—28.
[62] 朱少山. 白石词题序研究[J] .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
( 2) : 38—46.
[63] 王芬涛. 从题序看张先词的创新及对苏轼的影响[J] . 兴义
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 ( 2) : 48—50.
[64] 王海南. 宋金词词序研究[D] . 吉林: 吉林大学,2007.
[65] 郑诚. 宋词题序研究[D] . 郑州: 郑州大学,2008.
[66] 张晓宁. 宋词题序研究[D] .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2009.
[67] 胡丽媛. 宋代词题序研究[D] . 长沙: 中南大学,2010.
[68] 马兴荣. 读词三记[J] . 楚雄师专学报,1997 ( 2) : 20—
27.
[69] 墙峻峰. 小议宋代回文词[J] .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
( 4) : 86—90.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黄 斌,许秋群.略论宋代文化娱乐市场与南戏的发展[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03):55.
HUANG Bin,XU Qiu- qun.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al Entertainment Market in Song Dynasty[J].Journal of Chang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6,7(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