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冀生. “育人为本和提高教育质量归根结底是文化问题”,
育人为本文化为魂[J]. 教育发展研究,2010 ( 13 - 14 ) :
109.
[2] 衣俊卿. 文化哲学十五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5.
[3] 李德顺,张丽清. 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
[J]. 现代教育科学,2007 ( 6) : 148.
[4] 育人为本文化为魂——— “大学文化与育人为本”研讨会部分
观点摘录[J]. 教育发展研究,2010 ( 13 - 14) : 112.
[5] 杨叔子,余东升. 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 高
等教育研究,2007 ( 6) : 2.
[6] 刘献君. 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育人的理性思考[J]. 中国
高等教育,2011 ( 18) : 14 - 15.
[7] 张岂之. 大学如何践行“文化育人”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 ( 9) : 5.
[8][美] 欧内斯特· L· 博耶. 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 1979
- 1995) [M]. 涂艳国,方彤,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58.
[9] 赵林. 《西方文化概论》修订版前言[A]. http: / /jpkc.
whu. edu. cn /jpkc /xfwhgl /kcwz /jc /jc3. htm.
[10] 黄坤锦.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6: 7.
[11] 纪宝成. 加强通识教育追求卓越的本科教学[J]. 北京教育
·高教,2007 ( 7) : 10.
[12] 蔡达峰. 我们的通识教育: 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J]. 读
书,2006 ( 4) : 12.
[13]Ernest L Boyer. College: The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 in America
[M].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1987: 87.
[14] 乔连全,殷小平. 中美大学校长纵论通识教育[J]. 中国大
学教学,2006 ( 11) : 14.
[15] 甘阳. 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 读书,2006
( 4) : 7.
[16] 江波,刘楚佳. 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特点与
启示. [J]. 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 ( 6) : 55.
[17] 王义遒. 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再认识[J]. 中国大
学教学,2009 ( 11) : 16.
[18] 周海燕,周景辉. 美国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及其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09 ( 9) : 94.
[19]张敏. 新加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素质官窥. [J]. 常州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 ( 4) : 123 - 125.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朱伟,裴峻峰,胡爱萍.国立台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启示[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03):104.[doi:10.3969/j.issn.2095—042X.2014.03.025]
ZHU Wei,PEI Jun-feng,HU Ai-ping.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nlightenment[J].Journal of Chang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4,15(01):104.[doi:10.3969/j.issn.2095—042X.2014.03.025]
[2]邵辉,史国栋,葛秀坤.积极思想是人才成长的必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01):93.[doi:10.3969/j.issn.2095-042X.2013.01.023]
SHAO Hui,SHI Guodong,GE Xiukun.Positive Ideas: Necessity of Talents Growth[J].Journal of Chang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3,14(01):93.[doi:10.3969/j.issn.2095-042X.2013.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