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181.
[2]张绘.我国城市流动儿童初中后教育意愿及其政策含义[J].教育学报,2013(1):111-120.
[3]杨菊华,谢永飞.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机会:三群体比较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5(3):44-51.
[4]张绘.流动儿童初中后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实证分析——基于北京的调研数据[J].教育学报,2015(3):53-61.
[5]周芳.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54-55.
[6]郭启华,刘玉芳.主体多元背景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31-35.
[7]彭善民.NPO与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以上海为例[J].社会科学,2014(2):76-82.
[8]陈国华.社会教育: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J].西北人口,2011(2):70-74.
[9]周皓.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与发展——基于“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跟踪调查”的数据分析[J].人口研究,2010(2):66-75.
[10]周皓,章宁.流动儿童与社会的整合[J].中国人口科学,2003(4):73-77.
[11]邹泓,屈智勇,张秋凌.我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生存和受保护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4(1):1-7.
[12]黎燕斌,蔺秀云,侯香凝,等.虐待与流动儿童对立违抗症状的关系:亲密度和冲突性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1):89-97.
[13]倪士光,杨瑞东,李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理论路径与实践探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6):50-54.
[14]王中会,GE N J,蔺秀云.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对其抑郁、孤独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4(4):54-59.
[15]高一然,边玉芳.流动儿童家校合作特点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4(6):54-60.
[16]熊春文,谢彤华.不平等的童年——基于流动儿童游戏文化的田野考察[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00-109.
[17]卢晖临,梁艳,侯郁聪.流动儿童的教育与阶级再生产[J].山东社会科学,2015(3):79-87.
[18]刘玉兰,彭华民.嵌入文化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理论与实践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5-22.
[19]刘玉兰.生命历程视角下童年期迁移经历与成年早期生活机会研究[J].人口研究,2013(2):93-101.
[20]富晓星,冯文猛,王源,等.“教育权利”vs.“大城市病”——流动儿童教育获得的困境探究[J].社会学评论,2017(6):40-55.
[21]史柏年.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1):31-35.
[22]韩嘉玲.相同的政策 不同的实践——北京、上海和广州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1996—2013)[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7-30.
[23]王慧娟.流动儿童教育资产个人账户:模式构想与设立意义[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36-40.
[24]徐晓新,张秀兰.将家庭视角纳入公共政策——基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演进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6(6):151-169.
[25]盛亦男.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J].人口研究,2013(4):66-79.
[26]刘玉兰,彭华民.家庭抗逆力视角下流动儿童家庭社会工作服务实践重构[J].中州学刊,2016(11):67-72.
[27]秘舒.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社会学干预策略——基于天津市J社区的个案研究[J].青年研究,2016(5):19-28.
[28]郁菁,黄晓燕.论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流动儿童社区保护[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4):59-63.
[29]刘玉兰,彭华民.跨文化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服务模式重构[J].学术论坛,2014(4):95-100.
[30]郝振,崔丽娟.受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中介机制及自尊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2):137-144.
[31]景军,张玉萍.诉求与反省:北京地区流动儿童眼中的健康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63-70.
[32]史晓浩,王毅杰.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2-38.
[33]方晓义,范兴华,刘杨.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4):93-99.
[34]彭华民,刘玉兰.抗逆力:一项低收入社区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4):63-71.
[35]杨茂庆,黎智慧.英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影响因素与策略选择[J].全球教育展望,2016(11):48-57.
[36]王慧.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制度对国际人权公约义务的背离与修正[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8):127-136.
[37]张茜洋,冷露,陈红君,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2):153-162.
[38]王道阳,陆祥,殷欣.流动儿童消极学业情绪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1):56-64.
[39]梁文艳,张亚星.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学习行为差异:基于倾向得分配对模型的估计[J].教育科学,2013(6):42-49.
[40]周皓,巫锡炜.流动儿童的教育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多层线性模型分析[J].人口研究,2008(4):22-32.
[41]王中会,周晓娟,GE N J.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及其社会认同的追踪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1):53-59.
[42]袁晓娇,方晓义,刘杨,等.流动儿童压力应对方式与抑郁感、社交焦虑的关系: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3):283-291.
[43]熊猛,叶一舵,曾鑫.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实验: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和教育干预的整合取向[J].心理学探新,2016(4):378-384.
[44]李丹,吴帆.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情绪干预研究——基于小组社会工作行动干预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6(3):44-51.
[45]曾守锤.流动儿童学业投入的干预:单系统设计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7.
[46]杨菊华,段成荣.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08(1):11-21.
[47]任远.大迁移时代的儿童留守和支持家庭的社会政策[J].南京社会科学,2015(8):73-78.
[48]刘玉兰.流动儿童精神健康状况分析[J].人口学刊,2012(3):78-86.
[49]秘舒.社会学干预方法在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中的应用[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92-102.
[50]Save the children:child rights programming: how to apply rights-based approaches to programming(Second Edition)[EB/OL].(2005-09-10)
[2017-12-11].http://resourcecentre.savethechildren.se/library/child-rights-programming-handbook-how-apply-rights-based-approaches-programming 2005:65.
[51]LORRAINE M. FOX H. The children act 1989 in context: four perspectives in child care law and policy(I)[J].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 family law, 1991(3):17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