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约翰·格雷.法律主体[J].龙卫球,译.清华法学,2002(1):239.
[2]解维克.人格与人格权关系重拾[J].江苏社会科学,2014(4):116.
[3]米镝,李宗明.民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56.
[4]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41.
[5]李宜深.民法总则[M].台北:台湾中正书局,1978:106.
[6]王利明,郭明瑞,方流芳.民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26.
[7]钟瑞栋.“法人人格权”之否认——兼评我国《民法》草案关于“法人人格权”的相关规定[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4(2):208-234.
[8]黄文熙.浅论自然人人格权及法人人格权的本质[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5):123-132.
[9] 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9.
[10]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M].盛葵阳,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729.
[11] 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854.
[12] 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09.
[13]尹志强.法人人格权的理论解读[J].山东审判,2015(3):34.
[14]薛军.法人人格权理论的展开[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3(6):26-33.
[15]冉克平.人格与人格权基本问题研究[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6(2):62-99。
[16]蒋学跃.法人概念的历史流变及匡正——历史和功能的视角[J].浙江学刊,2009(5):158-164.
[17]马俊驹.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49.
[18]刘召成.准人格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79.
[19]徐振增.理论内涵与规范功能——民法典法人定义之解析与建议[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5):49-55.
[20]黄黎玲.法人人格权确立的法律背景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1(5):69-73,96.
[21]沈建峰.德国法上的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及其反思[J].政治与法律,2012(1):126-133.
[22]严耿斌.新闻媒体的侮辱性评论构成侵犯名誉权[J].人民司法,201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