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聂春艳.论儒学、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与明清小说[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2-36.
[2]王言锋.论明末救世心理对拟话本创作的影响[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9(6):112-114.
[3]杨宗红.明清之际话本小说家的宗教情怀[J].天中学刊,2008(3):75-78.
[4]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 [M].增补版.刘岳兵,何英莺,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5] 班固.汉书:卷三十[M]. 北京:中华书局,1962:1745.
[6]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7] 刘宗周.人谱(附类记)[M]//国学基本丛书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
[8] 陈宝良.明代文化历程新说[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26-127.
[9] 商传.明代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301-307.
[10] 赵园.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
[11] 赵园.《人谱》与儒家道德伦理秩序的建构[J].河北学刊,2006(1):42-52.
[12]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68.
[13] 吴震.明末清初善书运动思想研究[M].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
[14] 王尔敏.清廷《圣谕广训》之颁行及民间之宣讲拾遗[J].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3(22):257-279.
[15] 袁啸波.民间劝善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6] 谭正璧.三言二拍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7-52.
[17] 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50-351.
[18] 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9] 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516.
[20]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1308.
[21]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2-3.
[22] 周清原.西湖二集[M] ∥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第一辑.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
[23] 张鹵.教民榜文[M] ∥续修四库全书:第78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55.
[24] 邓志谟.晋代许旌阳得道擒蛟铁树记[M]∥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第七辑.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
[25]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298.
[26]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M]∥明清善书小说丛刊初编:第一辑.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
[27] 古吴龙子犹.石点头[M]∥明清善书小说丛刊初编:第一辑.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