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冯仕政.发展、秩序、现代化:转型悖论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主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35(1):110-122.
[2]KOOIMAN J. Social-political governance[J].Public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theory,1999,1(1):67-92.
[3]KERSBERGEN K V, WAARDEN F V.Governance as a bridge between disciplines: cross-disciplinary inspiration regarding shifts in governance and problems of governability, accountability and legitimacy[J].Wiley online library, 2004(2).
[4]FUKUYAMA F.What is governance?[J].Governance,2013,26(3):347-368.
[5]申建林,徐芳.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变异与回归[J].学术界,2016(1):125-132.
[6]李龙,任颖.“治理”一词的沿革考略:以语义分析与语用分析为方法[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20(4):5-27.
[7]杨雪冬,季智璇.政治话语中的词汇共用与概念共享:以“治理”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1,58(1):74-88.
[8]王绍光.治理研究:正本清源[J].开放时代,2018(2):153-176.
[9]涂明君.综合治理观的兴起:简析现代中国建设时期的综合治理与科学治理观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30(12):92-97.
[10]袁红,孙秀民.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治理”理念辨析[J].探索,2015(3):185-189.
[11]张康之.社会治理创新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8(2):1.
[12]张康之.合作治理是社会治理变革的归宿[J].社会科学研究,2012(3):35-42.
[13]魏崇辉.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逻辑、权威与根基[J].社会主义研究,2012(4):41-44.
[14]郁建兴,王诗宗.治理理论的中国适用性[J].哲学研究,2010(11):114-120.
[15]何翔舟,金潇.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中国定位[J].学术月刊,2014,46(8):125-134.
[16]张力.述评:治理理论在中国适用性的论争[J].理论与改革,2013(4):200-203.
[17]谭英俊.批判与反思:西方治理理论的内在缺陷与多维困境[J].天府新论,2008(4):85-89.
[18]张振波.论协同治理的生成逻辑与建构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5(1):58-61.
[19]范如国.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4(4):98-120.
[20]张康之.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8(2):2-13.
[21]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2):24-28.
[22]陈成文,赵杏梓.社会治理:一个概念的社会学考评及其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3(5):11-18.
[23]王名,蔡志鸿,王春婷.社会共治: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12):16-19.
[24]张文显,徐勇,何显明,等.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J].治理研究,2018,34(6):5-16.
[25]何海兵.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J].管理世界,2003(6):52-62.
[26]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7(1):135-140.
[27]桂勇.邻里政治:城市基层的权力操作策略与国家-社会的粘连模式[J].社会,2007,27(6):102-126.
[28]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22(4):137-164.
[29]吴晓林.治权统合、服务下沉与选择性参与: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社区治理的“复合结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9(7):54-61.
[30]郑杭生,黄家亮.论我国社区治理的双重困境与创新之维:基于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分析[J].东岳论丛,2012,33(1):23-29.
[31]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0(3):5-13.
[32]王汉生,吴莹.基层社会中“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国家:发生在一个商品房小区中的几个“故事”[J].社会学研究,2011,25(1):63-95.
[33]刘成良.行政动员与社会动员:基层社会治理的双层动员结构:基于南京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证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137-145.
[34]付诚,王一.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14(11):207-214.
[35]高红.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模式创新与制度保障[J].社会科学,2011(6):76-83.
[36]朱仁显,邬文英.从网格管理到合作共治:转型期我国社区治理模式路径演进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02-109.
[37]于建嵘.社会变迁进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的转变[J].人民论坛,2015(14):8-10.
[38]王春光.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未来发展方向[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3):44-55.
[39]何建华.乡村文化的道德治理功能[J].伦理学研究,2018(4):93-97.
[40]李利宏,杨素珍.乡村治理现代化视阈中传统治理资源重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8):81-85.
[41]廖和平,文成豪.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2):54-60.
[42]白现军,张长立.乡贤群体参与现代乡村治理的政治逻辑与机制构建[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82-87.
[43]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非行政化启示[J].党政研究,2016(3):42-48.
[44]原超.新“经纪机制”: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新变化:基于泉州市A村乡贤理事会的运作实践[J].公共管理学报,2019,16(2):57-66.
[45]胡鹏辉,高继波.新乡贤:内涵、作用与偏误规避[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20-29.
[46]李宁.乡贤文化和精英治理在现代乡村社会权威和秩序重构中的作用[J].学术界,2017(11):74-81.
[47]徐勇.由能人到法治: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模式转换:以若干个案为例兼析能人政治现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5(4):1-8.
[48]赵泉民.合作社组织嵌入与乡村社会治理结构转型[J].社会科学,2015(3):59-71.
[49]蔡斯敏.乡村治理变迁下的农村社会组织[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115-119.
[50]苗月霞.乡村民间宗教与村民自治:一项社会资本研究:兼论韦伯关于宗教社会功能的观点[J].浙江社会科学,2006(6):99-104.
[51]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76.
[52]吴锦良.“枫桥经验”演进与基层治理创新[J].浙江社会科学,2010(7):43-49.
[53]任勇.重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数字治理面向[J].探索与争鸣,2023(8):21-23.
[54]宋世明,黄振威.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J].管理世界,2023,39(1):28-41.
[55]徐翕明,何立荣.新时代“枫桥经验”对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启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6):120-126.
[56]李佳薇.重返枫桥: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社区信息治理刍议[J].云南社会科学,2020(3):179-185.
[57]莫洲瑾,曲劼,陈黎萍.小城镇有机更新的“枫桥经验”:源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城镇更新机制探索[J].城市规划,2020,44(8):42-52.
[58]冯卫国,苟震.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信息治理:以“枫桥经验”为视角[J].河北法学,2019,37(11):72-82.
[59]李博.“一体两翼式”治理下的“三治”融合:以秦巴山区汉阴县T村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1):111-120.
[60]裘斌.治村型乡贤主导下“三治融合”的拓展和创新:基于枫桥镇枫源村的探索[J].甘肃社会科学,2019(4):162-168.
[61]姜晓萍,焦艳.从“网格化管理”到“网格化治理”的内涵式提升[J].理论探讨,2015(6):139-143.
[62]王雪竹.基层社会治理: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J].理论探索,2020(2):76-80.
[63]刘安.网格化管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运行逻辑与实践特征:基于N市Q区的个案研究[J].江海学刊,2015(2):99-107.
[64]茹婧.社区网格化空间的治理异化与优化路径:基于C市F社区的个案考察[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6):70-79.
[65]黄宁莺,柯毅萍,赵豫生.参与式治理视角下的乡村网格化管理服务研究:以福建省长乐市梅花镇为例[J].东南学术,2013(5):57-66.
[66]胡重明.网格化社会治理:研究回顾与新的议程[J].行政论坛,2017,24(3):108-113.
[67]赵晓峰.认识乡村中国:农村社会学调查研究的理想与现实[J].中国农村观察,2021(2):131-144.
[68]多纳蒂.关系社会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范式[M]. 刘军,朱晓文,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
[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70]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71]朱涛,郑丁华.新型地缘关系研究助力社会治理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8-17(5).
[72]王天夫.数字时代的社会变迁与社会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21(12):73-88.
[73]郭星华,朱涛.信缘: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会关系[J].探索与争鸣,2022(6):30-39.
[74]黄宗智.建立前瞻性的实践社会科学研究:从实质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缺点谈起[J].开放时代,2020(1):3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