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 王福明,译.2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
[2]王思斌.村干部的边际地位与行为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1,6(4):46-51.
[3]徐勇.村干部的双重角色:当家人与代理人[J].二十一世纪(香港),1997(8).
[4]吴毅.“双重角色”、“经纪模式”与“守夜人”和“撞钟者”:来自田野的学术札记[J].开放时代,2001(12):114-117.
[5]吴毅.双重边缘化: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J].管理世界,2002(11):78-85.
[6]申静,陈静.村庄的“弱监护人”:对村干部角色的大众视角分析:以鲁南地区农村实地调查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1(5):53-61.
[7]齐晓瑾,蔡澍,傅春晖.从征地过程看村干部的行动逻辑:以华东、华中三个村庄的征地事件为例[J].社会,2006,26(2):115-135.
[8]贺雪峰,阿古智子.村干部的动力机制与角色类型:兼谈乡村治理研究中的若干相关话题[J].学习与探索,2006(3):71-76.
[9]贺雪峰,刘岳.基层治理中的“不出事逻辑”[J].学术研究,2010(6):32-37.
[10]孙秀林.村庄民主、村干部角色及其行为模式[J].社会,2009,29(1):66-88.
[11]付英.村干部的三重角色及政策思考:基于征地补偿的考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3):154-163.
[12]欧阳静.村级组织的官僚化及其逻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15-20.
[13]胡业方.村干部“名”与“实”的历时性嬗变:基于浙江赵村的实地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9-105.
[14]龚春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村干部角色及“无为之治”:以赣东D镇乡村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3):27-33.
[15]宁泽逵.中国村干部激励机制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16]余秀江.不完全契约条件下的激励机制研究:基于广东村干部激励的实证分析[J].学术研究,2007(8):71-77.
[17]彭涛,魏建.村民自治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共同代理模型的分析[J].学术月刊,2010,42(12):76-82.
[18]陈太明.农村选举中提名方式与声誉激励机制研究:基于委托代理视角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1):3-8.
[19]乔晓楠.村民自治中贿选现象的法经济学分析[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9(1):166-182.
[20]曾艳,杨钢桥,吴诗嫚.农地整理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112-119.
[21]孙敬良.经纪选择:“城中村”拆迁过程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对豫中前河村拆迁的政治社会学考察[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22]田雄,王伯承.单边委托与模糊治理:基于乡村社会的混合关系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2):64-73.
[23]扈映,宋燕敏,陈伟鑫.农村征地拆迁中村干部的行为逻辑及制度基础:兼论村庄治理中管理与监督环节的缺陷与改进方向[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1):63-70.
[24]褚红丽,魏建.村干部双重身份的腐败惩罚差异[J].中国农村观察,2019(5):110-126.
[25]周娟.农村征地拆迁中“钉子户”的产生机制及其治理[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3):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