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蕾,许慧文.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网络“鬼畜”文化——基于迷群文本生产的研究[J].编辑之友,2018(2):67-73.
[2] 胡百精,李由君.互联网与共同体的进化[J].新闻大学,2016(1): 87-95.
[3] 齐伟,冯帆.论“鬼畜”视频的文化特征[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1):130-135.
[4]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8.
[5]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69.
[6] 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29.
[7] 喻国明,杨颖兮.参与、沉浸、反馈:盈余时代有效传播三要素——关于游戏范式作为未来传播主流范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出版,2018(8):16-22.
[8] 蒋晓丽,贾瑞琪.后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游戏化及其表征:一种符号学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2018(1):149-156.
[9] 谢辛.被引爆的网红:互联网直播平台粉丝文化构建与KOL传播营销策略[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5):23-30.
[10] 让·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03-104.
[11]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M]. 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57.
[12] 周凤梅.青年文化在消费主义时代的嬗变与当代建构[J].江淮论坛,2016(2):180-184.
[13]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78.
[14] 王长潇,刘瑞一.网络影像奇观的生成逻辑、类型建构与意义解码[J].现代传播,2018,40(4):86-91.
[15] 谭天,汪婷.接入、场景、资本:社交媒体三大构成[J].中国出版,2018(8):22-27.
[16] 亨利·詹金斯. 融合文化[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1.
[17] 陈维超.情感消费视阈下网络剧IP热成因及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18(5):11-15.
[18] 马中红.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文艺研究,2010(12):104-112.
[19] 王长潇,徐静,卢秋竹.网剧影像景观流变:群体性表达的自我景观化[J].当代传播,2017(3):10-13.
[20] 徐轶瑛,沈菁,李明潞.网络剧文化的后现代特征及成因[J].现代传播,2018,40(5):136-140.
[21] 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M].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
[22] 黄晓武.文化与抵抗——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J].外国文学,2003(2):30-39.
[23] 刘玲武,黄先蓉.媒介融合背景下版权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6(7):9-13.
[24] 保罗·戈斯汀.著作权之道:从谷登堡到数字点播机[M]. 金海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
[25] 李来东.“鬼畜视频”著作权权利冲突问题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7(25):51-53.
[26] 高文珺.基于青年视角的网络直播:参与的盛宴,多元的融合[J].中国青年研究,2019(4):91-97.
[27] 郝雨,郭峥.“后阅读”新媒体驱动下阅读状态变革及文化影响[J].中国出版,2018(6): 21-25.
[28] 亨利·詹金斯,伊藤端子,丹娜·博伊德 . 参与的胜利:网络时代的参与文化[M].高芳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8-11.
[29]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传媒学院.南方传媒研究:第六十辑[M].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