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迈克尔·哈蒙.公共行政的行动理论[M].吴琼恩,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
[2]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铦,王宏周, 魏章玲,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31.
[3]戴维·约翰·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M].吴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肖俏.我国行政责任研究文献综述[J].管理观察,2017(33):129-131.
[5]张康之.公共行政的行动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6]吕建华,臧晓霞.行政责任实现的路径演化及后工业化社会下的伦理构想——基于行政人格视角[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7(6):60-66.
[7]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8]谢新水.论行政人格转型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学术论坛,2006(9):51-54.
[9]杨华锋.走向后工业社会的道德管理:从行政之恶谈起[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121-126.
[10]段鑫星,武瑞芳.行政人员独立人格生成的现实基础[J].学习论坛,2015(6):42-46.
[11]杨衍球,曾钊新,李建华.论道德认知[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89(3):30-34.
[12]李金鑫.道德能力的道德哲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3]特里·L·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音正权,校.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4]刘永富.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向性”的三层可能的解释[J].世界哲学, 2004(2):76-78.
[15]杨艳.行政责任的实现与行政主体重构——以行政人员独立人格为视角[J].探索,2012(2):66-71.
[16]高兆明.社会失范论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53.
[17]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 [M].韩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