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林传甲.中国文学史[M]//林传甲,朱希祖,吴梅.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陈平原,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钱志熙.中国古代的文学史构建及其特点[M]//党圣元,夏静.文学史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93.
[3]陈思和.先锋与常态——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M]//党圣元,夏静.文学史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55.
[4]程光炜.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M]//党圣元,夏静.文学史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87.
[5]伊各斯.历史主义[M]//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89.
[6]布鲁克·托马斯.新历史主义与其他过时话题[M]//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59.
[8]朱光潜.克罗齐哲学述评[M]//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9]朱光潜.维柯的《新科学》的评价[M]//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84.
[10]胡适.《白话文学史》引子[M]//胡适.胡适说文学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1]吴光正,罗媛.中国文学史学术档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43.
[12]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74.
[13]戴燕.文学史的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93.
[14]黄人.《中国文学史》总论[M]//吴光正,罗媛.中国文学史学术档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7.
[15]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6]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7]陶东风.文学史哲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42.
[18]丹纳.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32-33.
[19]钱理群.返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9.
[20]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M]//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66-168.
[21]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3.
[22]本·海默尔.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M].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12.
[23]鲁迅.文化偏至论[M]//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7.
[2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绪论[M]//吴光正,罗媛.中国文学史学术档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118-119.
[25]章培恒,骆玉明.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思考[M]//吴光正,罗媛.中国文学史学术档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174.
[26]周作人.关于文学之诸问题[M]//周作人散文全集:6.钟叔河,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7]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8]凯瑟琳·伽勒尔.马克思主义与新历史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文艺学和新历史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70.
[29]常建华.中国日常生活史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
[30]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M]//钟叔河.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25,27.
[31]周作人.谈谈谈诗经[M]//周作人.周作人自编文集:谈龙集.止庵,校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33.
[32]本雅明.经验与贫乏[M].王炳钧,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33]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前论[M]//吴光正,罗媛.中国文学史学术档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69.
[34]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5]梁启超.新史学·史学之界说[M]//梁启超.梁启超集.郑大华,王毅,编注.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42.
[36]汪叔潜.新旧问题[J].青年杂志,1915,1(1):1-4.
[37]吴宓.论新文化运动[J].学衡,1922,1(4):1-23.
[38]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54.
[39]陈国球.文学结构与文学演化过程——布拉格学派的文学史理论[M]//陈平原,陈国球.文学史:第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93.
[40]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296-297.
[41]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6:13.
[42]罗根泽.郑宾于著《中国文学流变史》[M]//罗根泽.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4.
[43]朱自清.什么是中国文学史的主潮——序林庚《中国文学史》[M]//朱自清.朱自清序跋书评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119.
[44]以群.对《中国文学史》讨论的几点意见[M]//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文学研究室.中国文学史讨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46.
[45]何其芳.文学史讨论中的几个问题[M]//何其芳集.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61.
[46]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782-783.
[47]中国人民大学现代文学教研室.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批判[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4,19.
[48]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20世纪中国文学”[M]//王万森,刘新锁.文学历史的追踪:198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述史料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4.
[49]陈思和.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M]//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60年:卷三.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255.
[50]南帆.民间的意义[M]//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60年:卷三.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260.
[5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71.
[52]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M]//胡适.胡适说文学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55.
[53]鲁迅.二十四孝图[M]//鲁迅.朝花夕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1.
[54]朱晓进.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反思[M]//党圣元,夏静.文学史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78.
[55]谢冕.论中国当代文学[M]//王万森,刘新锁.文学历史的追踪:198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述史料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