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黄文艺.认真对待地方法治[J].法学研究, 2012(6): 19-23.
[2]付子堂,张善根.地方法治建设及其评估机制探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4(11):123-143.
[3]眭鸿明,孔金燕,陈洁,等.江苏民俗习惯司法运用的调研报告[M]// 李力,龚廷泰,严海良.江苏法治发展报告NO.1(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64-392.
[4]文正邦.应开展区域法治研究——以西部开发法治研究为视角[J].法学,2005(12):83-90.
[5]孟庆瑜,赵玮玮.论西部开发中的区域法治建设[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1):89-93.
[6]范愉.民间社会规范在基层司法中的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2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8.
[8]窦仪.宋刑统: 卷13 [M].吴翊如,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207.
[9]马建石,杨育棠.大清律例通考校注[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569.
[10]刘冰雪.清代丧葬法律与习俗[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9.
[1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51.
[12]李卫东.民初民法中的民事习惯与习惯法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05-210.
[13]张晋藩,朱勇.中国法制通史:第9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13.
[14]刘素峰.《中华民国民法》中的习惯研究(1927—1949)[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0.
[15]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杜汝楫,邱仁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
[16]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1.
[17]公丕祥.法治中国进程中的区域法治发展[J].法学,2015(1):3-11.
[18]夏锦文.区域法治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构架[J].法制现代化研究,2013:43-64.
[19]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20]尤根·埃里希.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二[M].叶名怡,袁震,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3.
[21]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3-74.
[22]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26.
[2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1.
[24]公丕祥.区域法治发展与文化传统[J].法律科学.2014,32(5):3-13.
[25]莱斯利·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M].沈原,黄克克,黄玲伊,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162.
[26]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27]杨晶,梁海艳.中国30年早婚变化分析——基于“六普”数据[J].南方人口,2016,31(3):57-68.
[28]公丕祥.民俗习惯司法运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4.
[29]约翰·密尔.论自由[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70.
[30]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汉章,周汉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233.
[31]于语和,于浩龙.试论民间习惯在民间纠纷调解中的作用——以河北省某村的实地调查为个案[J].法学家,2005(3):55-62.
[32] 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普通法[M].冉昊,姚中秋,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1.
[33]苏力.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4]胡旭晟.20世纪前期中国之民商事习惯调查及其意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2):3-10.
[35]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28.
[36]郑海平.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一个一般性的研究框架——塔玛纳哈《法律与社会的一般法理学》述评[J].人大法律评论,2012(2):307-330.
[37]庞德.以中国法为基础的比较法和历史[M]//王键.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85.
[38]吴东镐.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议题[J].当代法学,2015,29(4): 13-21.
[39]苏力.送法下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