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罗书臻.最高法发布环资审判白皮书和环境司法发展报告[N].人民法院报,2017-07-14(1).
[2]李楯.环境公益诉讼观察报告:2015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1.
[3]吕忠梅,焦艳鹏.中国环境司法的基本形态、当前样态与未来发展——对《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2015—2017)的解读》[J].环境保护,2017(18): 7-12.
[4]赵旭光.生态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证据问题及解决[J].证据科学,2017,25(5): 547-557.
[5]杨继文.污染环境犯罪因果关系的证明[J].政治与法律,2017(12):77-88.
[6]王灿发,冯嘉.我国环境诉讼的困境与出路[J].环境保护,2016(15):11-14.
[7]张自力,王峻,高超,等.人工智能新视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2.
[8]顾向一,曹婷.“两法衔接”:从刑事优先原则到同步协调原则[C]//河海大学法学院,江苏省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华东地区环境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江苏省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7年年会论文选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7: 43-52.
[9]刘锐,刘俊,谢涛,等.互联网时代的环境大数据[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51.
[10]朱福喜.人工智能[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87.
[11]徐骏.智慧法院的法理审思[J].法学,2017(3):55-64.
[12]杨小军.法治中国视域下的司法体制改革研究[J].法学杂志,2014(3): 25-33.
[13]黄卫.环境司法鉴定机构建设初探[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