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2] 骆雁峰.网络时代文学路上怎么走?——专访著名作家莫言[N].潍坊晚报,2009-03-26(10).
[3]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J].语丝,1925(15):1.
[4] 贺仲明.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王正斌.“为奴隶的母亲”再现于中国——评莫言的长篇小说《蛙》[J].作品与争鸣,2010(5):151—154.
[6] 张志忠.莫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07.
[7] 李雍.莫言《蛙》与国家形象构建问题[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0—83.
[8] 陆克寒.《蛙》:当代中国的“罪与罚”[J].扬子江评论,2010(3):75—78.
[9] 崔新建.略论人的生命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5(3):37.
[10] 莫言.小说的气味[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181.
[11] 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演讲 [J].当代作家评论,2002 (1):4—9.
[12] 王源.莫言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研讨会综述[J].东岳论丛,2011(11):189—192.
[13] 兰传斌.莫言:“把自己当罪人写”[N].大众日报,2011-08-21(07).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李雍.莫言《蛙》与国家形象构建问题[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01):80.[doi:10.3969/j.issn.2095-042X.2014.01.018]
LI Yong.MO Yan's Fro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mage[J].Journal of Chang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4,15(05):80.[doi:10.3969/j.issn.2095-042X.2014.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