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海玲.基于传播学受众视角的中国早期佛教传播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02):6-11.[doi:10.3969/j.issn.2095-042X.2014.02.002]
ZHUANG Hai ling.Dissemin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Audience[J].Journal of Chang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4,15(02):6-11.[doi:10.3969/j.issn.2095-042X.2014.02.002]
点击复制
基于传播学受众视角的中国早期佛教传播研究()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2095-042X/CN:32-1821/C]
- 卷:
-
第15卷
- 期数:
-
2014年02期
- 页码:
-
6-11
- 栏目:
-
哲学研究
- 出版日期:
-
2014-04-30
文章信息/Info
- Title:
-
Dissemin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Audience
- 作者:
-
庄海玲
-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 Author(s):
-
ZHUANG Hai - ling
-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South -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
- 关键词:
-
佛教传播; 精英佛教; 民俗佛教; 佛教文化; 传播工具; 网络媒体
- Keywords:
-
Buddhism spread; elite Buddhism; folk Buddhism; Buddhist culture; communication tool; online media
- 分类号:
-
B206,G947
- DOI:
-
10.3969/j.issn.2095-042X.2014.02.002
- 文献标志码:
-
A
- 摘要:
-
佛教传入中国采取了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佛教教义中的不同部分对于知识阶层和普通大众阶层两类受众各自产生吸引并取得了不同的传播效果。通过列举佛教向知识精英阶层和普通民间大众阶层两个不同受众阶层所采用的不同传播方式,分析总结出佛教向知识精英传播的性质属于雅文化传播,向普通民间大众传播的性质属于俗文化传播。佛教在两个阶层的传播效果最终形成了精英佛教和民俗佛教,两者共同组成了中国佛教文化。最后,对网络新媒体技术如何更好地开展佛教的弘扬服务进行了探讨。
- Abstract:
-
Buddhism came to China by multiple transmission ways. Different modes of transmission to two classes of intellectual elite and the general public produced different effec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wo different transmission ways,it is found out that the former belongs to elegant cultural transmission,while the latter belongs to the spread of popular culture. Elite Buddhism and folk Buddhism together form the Chinese Buddhist culture. Finally,the author discusses how to make better use of new media technologies to promote the spread of Buddhism.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唐晓峰. 从宗教传播诸要素看东正教在中国的传播[J]. 世界
宗教文化,2012 ( 6) : 30—35.
[2] 顾伟康. 论中国民俗佛教[J].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3 ( 3) : 73—83.
[3] 樊友新. 语言传播媒介及方式对语言的影响[J]. 重庆邮电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 ( 4) : 568—571.
[4] 徐磊. 我国民间俗语中的传播学思维初探[J]. 新闻大学,
1994 ( 2) : 16—18.
[5] 李英姿. 宗教在语言传播中的表现及作用[J]. 云南师范大学
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 ( 5) : 56—62.
[6] 袁书会. 梵佛异域传因缘———元杂剧《灰栏记》题材演变探源
[J]. 艺术百家,2004 ( 5) : 32—33.
[7] 寇学敏. 翻译的发展与佛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J]. 俄罗
斯文艺,2005 ( 3) : 74—76.
[8] 邢海晶. 中国汉地佛教传播史发展阶段划分解析———以传媒技
术革命为标志[J]. 宗教学研究,2012 ( 2) : 155—159.
[9]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 陈文英. 中国古代汉传佛教传播史论[M]. 天津: 天津古籍
出版社,2007.
[11] 厉复超. “沙门应否敬王者”之争———读《归田录》太祖初
幸相国寺有感[J].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09 ( 7) : 55—
61.
[12][日] 荒見泰史. 九、十世纪的通俗讲经和敦煌[J]. 敦煌学
辑刊,2008 ( 1) : 67—74.
[13] 方立天.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0.
[14] 韩虎山,徐屹丰.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非语言障碍[J]. 广
告大观: 理论版,2009 ( 4) : 82—86.
[15] 石庆生. 传播学原理[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16] 文苑仲. 论艺术与宗教之关系[J]. 艺术百家,2008 ( 8) :
323—326.
[17] 任继春,释印严. 宗教与艺术杂谈[J]. 中国宗教,2007
( 5) : 47—49.
[18] 邢文. 商“乐”与周“易”: 商、周艺术与宗教及商、周文
化关系[J]. 民族艺术,2011 ( 3) : 24—31.
[19] 张朝阳. 艺术与宗教———从宗教艺术作品中看艺术[J]. 雕
塑,2003 ( 3) : 42—43.
[20] 王志远. 佛教艺术内涵在中国佛教传播初期的重要价值[J].
世界宗教研究,2005 ( 2) : 36—47.
[21] 李正良. 传播学原理[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22] 郗文倩. 张衡《西京赋》“鱼龙曼延”发覆———兼论佛教幻
术的东传及其艺术表现[J]. 文学遗产,2012 ( 6) : 15—27.
[23] 韩长耕. 佛教传入中国论考[J]. 湘潭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1981 ( 1) : 44—56.
[24] 黄向阳. 佛教在中国的三大改变与佛教中国化的完成[J].
前沿,2010 ( 9) : 96—99.
[25] 洪修平. 略论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J]. 江苏社会科学,
2001 ( 4) : 104—109.
[26] 刘林海,张莹. 魏晋佛教兴盛原因探析[J]. 剑南文学: 经
典教苑,2012 ( 7) : 64—65.
[27] 钟海连. 魏晋南北朝佛教传播的三大策略[J]. 社会科学论
坛: 学术研究卷,2009 ( 5) : 17—21.
[28] 张家成. 中国佛教文化[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9] 陈文英. 隋唐帝王对佛教的态度与佛教传播[J]. 天中学刊,
2008 ( 3) : 101—104.
[30] 曹瑞娟. 三教融合与宋代文学主题的演变[J]. 浙江学刊,
2011 ( 1) : 105—111.
[31] 潘链钰. 慧能禅与庄子关于“自由”思想之比较研究[J].
常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 ( 4) : 6—9.
[32][荷兰] 许理和. 佛教征服中国[M]. 李四龙,裴勇,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33] 屈小强. 试论佛教中国化的世俗基础[J]. 天府新论,1995
( 4) : 80—85.
[34] 陈文敏. 受众差异性与电视传播效果[J]. 当代传播,2003
( 1) : 60—62.
[35] 释慈惠. 佛教与现代传媒———浅谈网络弘法[J]. 法音,
2009 ( 3) : 13—17.
[36] 学诚. 时空因缘与内修外弘[J]. 法音,2008 ( 5) : 22—38.
[37] 高新民. 智者的佛教解释学及其对佛教解释的清原正本[J].
常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 ( 2) : 5—12.
[38] 肖尧中. 试论网络视域中的宗教传播———以佛教网站为例
[J]. 宗教学研究,2008 ( 4) : 207—209.
[39] 任雅仙. 当代佛教微博传播模式的特点及其效果初探———以
学诚法师微博内容分析为例[J]. 宜春学院学报,2012
( 10) : 51—55.
备注/Memo
- 备注/Memo:
-
作者简介: 庄海玲( 1986—) ,女,黑龙江嫩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宗教信仰传播媒介和宗教学理论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4-03-25